湖北日报讯(记者余瑾毅、通讯员刘望)“患儿家属担忧,是可以理解的,但每日数十次找医生,确实太执着了!”武汉市第六医院(江汉大学附属医院)儿科主任李晓军谈起4岁患儿小果(化名)的妈妈时说,其儿子生病后,她第一时间上网打听查资料,硬是将儿子“诊断”为川崎病。入院后,甚至一天跑办公室数十次,找医生理论治疗方案,直至最终确诊治愈后,她才恍然大悟,带着儿子到办公室为其过往执着致歉。
6月初,家住万科八号的小果因发热一直在家口服用药。第4天,他妈妈发现其双眼睑浮肿明显伴颈部包块、双眼结膜充血、口周围皲裂、杨梅舌、扁桃体化脓,四处打听病情,并在网上逐一对照,追问周围朋友小孩既往类似症状。多方综合原因后,她将孩子“诊断”为川崎病,带其前往武汉市六医院就诊。
“医生,我的孩子患上了川崎病,你看如何治疗是好?”小果妈妈一入诊室,直接说出诊断。儿科主任李晓军说,别着急,等检查完再下结论。李晓军发现患儿先出现眼睑浮肿,再出现发热,体格检查发现孩子颈部淋巴结呈 “串珠”样肿大,并非川崎病的融合团块状淋巴结。结合入院期间血常规、外周血细胞形态、C反应蛋白等相关辅助检查,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。
经数天治疗,患儿眼睛浮肿、结膜充血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均有好转,但发烧仍有持续。其母亲天天以泪洗面,每天上十次跑到医生办公室讲理,硬是执着于儿子患上了川崎病,并称治疗方案有误。每一次理论,李晓军都会耐心劝导并宽慰道:“医生有医生的临床经验与判断,患儿既然入院了,你就安安心心照顾好患儿的生活起居,医疗方面妥妥交给医生就好。为人父母、着急之心我都能理解,一日跑办公室数十次,只会无形增加医护们的心理压力。”
随着二次复查EB病毒感染指标阳性出炉,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以最终确诊,证实了医生的初诊判断。后续使用小剂量丙球、激素后,患儿体温也得到了控制,并于6月15日痊愈出院。
出院前,小果妈妈来到了儿科医生办公室,她动情说:“当时,自己正如同魔咒一般,天天疑心儿子患上了川崎病,反复找医生,也不为什么,只求心安,自己完全没有考虑过医生的感受。”
李晓军说,川崎病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,虽临床症状上有相似,但诊断、治疗、预后截然不同。作为儿科医生,非常能理解宝妈宝爸们的焦虑与不安。当下,“上网看帖、查阅资料、寻找同类病友”是宝宝生病后,家长们惯施的三大技法,但因个体不同,疾病也不同,家长们的“初诊”往往漏洞百出,有的甚至还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期。